巧借生成资源,深入学习和理解----《桃花心木》教学片断
课文12、13自然段种树人说的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生命的塑造,在读了12自然段后,我用沙漠中的植物根系特别发达,有的地面部分只有几十厘米高,而根长达几十上百米为例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对环境的适应性。
这时有一男生在课堂上转过头去说什么,然后捂嘴大笑。我不愠不火,请他告诉我他刚才在讲什么。他说他在告诉肖浩鹏种一株沙漠植物在他家的阳台上,那沙漠植物的根就会穿过花盆,穿过阳台,一直穿到别人家里去,他边说边笑,班上同学听了也大笑起来。孩子的心真是很容易受触动、被感染的。如果是数年前,出现这种“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我早就虎下脸训斥他,并呵令全班同学安静。但在我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没有遮掩的很孩子气的笑,笑笑也无妨。我也跟着他们一起笑了笑,我觉得这个情形就像我在家里给自己的孩子讲什么时,她冷不丁蹦出一个出乎意料却又合乎孩子思维和心理特点的情理之中的事,这些事在大从看来多半无聊,在孩子却是顶有趣的事。只有孩子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因此,我微笑着肯定了他思维的活跃和想象的生动,然后对全班同学说:“笑是好笑,但是我从他说的事情中发现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哟。”同学们被我蹙着眉思考的神态吸引了,都静下来听我说。“你们想想,沙漠植物盆栽后还会不会长出那么长的根呢?”孩子们纷纷举手说不会,但不会的原因却千姿百态。有的说:“花盆在阳台上能淋着雨,它的根就不会长那么长吸水了。”有的说:“栽在花盆里有人给它按时浇水,当然就不用长那么长了。”这些回答都很好,但有的说:“花盆有底挡住了根的生长。”于是我说:“那我们把盆底去掉。”有学生说:“它的根长出花盆底后一‘看’,没有土,就不会再长了。”我说:“那我们把沙漠植物移栽到土地里,它的根会不会长得像在沙漠里那样长?”同学们略一思索,又说不会,因为这里土地湿润,它不用费力就能吸收到充足的水份,就不会再拼命长了。我说:“是啊,在地表能吸到水,它就不会将根伸向土地深处;在周围的土壤中能吸到水,它就不会将根伸向远处。环境的舒适弱化了它旺盛的生命力,而顽强的生命力正是一种艰苦的适应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种树人语重心长接着又对我说的话中含着的道理,一起读13自然段。
我的教学又很自然地回到了文中。但经过这样一个插曲,却把对课文理解引向深入,让同学们饶有兴致地主动积极地理解了“环境对生命的选择,生命对环境的适应”这样一个较难的辩证观点。
春眠不觉晓 发表http://blog.eduol.cn/user1/5939/archives/2006/25063.html